年销不足5万辆的弹丸之地, 撬动了谁的野心丨中国汽车地理
- 2025-07-18 19:56:00
- 707
7月的一个周五下午,Jessica如往常一般,从香港九龙写字楼的电梯间下行至地库,驾驶着她的比亚迪ATTO3,行驶三十公里返回港岛家中。
这辆纯电SUV是Jessica在2023年2月购置的,她也因此成为该车型在香港的首批车主。彼时,香港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由特斯拉主导,街头常见的还是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豪华品牌,内地品牌身影难觅。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品牌近年来争相抢滩登陆,电车的性能体验,智能化和舒适程度打动了越来越多的香港居民,香港车市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以4909辆的销量登顶香港车市,超越长期霸榜的特斯拉;而销量前十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五席,市占率合计超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香港新能源车型从稀缺到丰富的跨越,香港车市正面临增长红利与现实制约的博弈。从外资品牌垄断到中外品牌角力的新阶段里,中国车企成为推动市场变革的核心力量,也在重塑香港车市的“权力结构”。这个年销量不足5万辆的市场,正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第一批比亚迪ATTO3车主的选择
Jessica与先生均出生于中国内地,在香港定居多年。家中常用车是丰田埃尔法——这款经典MPV是香港主流车型之一。2023年,Jessica计划购置第二辆车用于通勤。
“当时市面上新能源车以特斯拉为主,审美上已有些审美疲劳。”Jessica说,她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全球掀起的电动车热潮让她心动。但那时,除特斯拉外,香港居民可选择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和款式都十分有限。
在Jessica看来,香港人买车,首先看重品牌的造车技术与经验——这关系到行车安全及后续保养;其次才是补能便利性与价格。综合考量后,她和先生选择了比亚迪ATTO3(元PLUS),成为这款A级SUV登陆香港后的首批车主。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购车与用车成本居高不下,使得买车成为奢侈消费。新车最重要税项是首次登记税,这一税项按照价格执行累进税制。此外,就是每年的保险费和牌照费用,牌照费用根据电车和油车又有所不同,油车费用平均比电车高出一倍。因此内地车企的新能源产品,由于价格本身合理,在购车环节就能为车主省下一大笔费用。
使用成本是另一个重要因素。香港的汽油价格高达二十多元每升,一辆常规家用燃油车每公里油耗成本大约在2~3港元。
和燃油车相比,这辆电车一年大约能为Jessica节约下四五万港元的补能费用。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燃油车,每公里的油费大约在2~3港元,电车在0.4港元左右。按照她的通勤距离30公里来算,每个月在能耗方面的费用,大约可以节省两千港元左右。不过,她表示,电车比油车费用降低是其次,主要是电车的性能体验,智能化和舒适程度较油车有较大提升。
据Jessica介绍,日常停车费方面,小区每个月需要3000港元,公司写字楼的停车费每日170港元左右,每个月大约需要3500港元,两处固定费用加起来就是6500港元。加上从港岛到公司的往返隧道费100港元,这辆车单单是在路上,每个月的隧道费在3000港元左右。即便不算能耗,一个月的养车基本费用至少在一万港元以上。Jessica说,在港岛,一般的商场停车费就要30港元/小时,酒店停车场高达六七十港元每小时。如果多过几次隧道,再加上逛街吃饭的停车费用,则用车成本更加高昂。
作为电车车主,Jessica也有补能焦虑。她告诉第一财经,在香港,快充桩并不多见,目前比较多的还是中速插电庄,充满一次需要十个小时左右。受限于原有的建筑条件,一些年份相对较长的小区,也没有条件安装新的充电桩,自己居住的小区也属于这类。所以她的解决方案是,趁工作日的时候在写字楼的地库充电,充一次电可以开10天左右。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大幅降低的用车成本和全新的驾乘体验,使得新能源汽车在香港市场迅速发展。据香港运输署数据,2024年全港新登记车辆46409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3206辆,渗透率达71.09%。
内地品牌从“试水”到“领跑”
年销量不足5万辆,香港却已成为内地车企的必争之地。
据汽车之家研究院数据,截至2025年5月,约13家车企在香港开设自有零售店或通过当地代理商布局门店。按数量划分成三个梯队:比亚迪以12家门店位居第一梯队;MG、小鹏、埃安、腾势、大通、东风等品牌拥有3-6家门店,属于第二梯队。
从香港中环向西至维多利亚港,告士打道承担着跨海通道连接、港岛南北交通转换、核心商业区通勤三大功能。这条曾是豪车云集的街区,如今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内地车企——比亚迪、极氪、小鹏、腾势、MG等品牌先后在此布局。
“我在这条路上不知走了多少遍,鞋都快走烂了。”零跑汽车的海外大区总监龚林耀告诉第一财经,告士打道原先也是零跑登陆的首选地,但由于位置并不理想,最后他们选定了中产聚集的太古城作为第一站。门店毗邻奥迪与极氪,也是符合预期的品牌展示地。
香港汽车市场的产品供给也在快速扩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香港新能源车型仅40款,2025年已增至78款。选择面的扩大,不仅让潜在车主更容易找到心仪车型,也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普及——中国内地车企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市场布局到产品投放,全方位重塑着香港车市格局。近一半中国车企门店集中在湾仔、九龙湾地区,这2个地区也是香港传统的汽车零售区域。将军澳、西贡等区域,也进入了内地车企的视野。
家住将军澳的YOYO告诉记者,她家附近有一家名爵门店,此前是鞋店,隔壁是小型超市,店内仅陈列两辆展车和一张桌子。尽管门店装修简单,名爵在香港的销量却颇为亮眼:2023年首次进入香港新车销量前十,2024年位居电动车销量榜第七;今年上半年卖出596辆,总排名第八,在内地品牌中仅次于比亚迪、极氪和小鹏,位列第四。
最先感知到内地品牌在香港发力的,其实是一线的销售群体。龚林耀说,去年在香港做市调的时候,有经验的销售一眼就能观察出他们是来自内地车企的友商,有些销售会主动上来递名片,为自己日后跳槽增加一点机会。
内地品牌的集体发力,直接体现在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上。
易车榜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以4909辆的销量登顶香港车市,超越长期霸榜的特斯拉,市占率达22.5%——这一数字已达到去年全年5819辆销量的84.36%。目前,比亚迪在港乘用车业务由和谐汽车统一运营,双方已开设12家销售门店和3家售后服务中心,构建起完善的销售与售后网络。
(路上行驶的比亚迪,受访者YOYO供图)
其他内地品牌同样表现不俗,极氪、名爵、小鹏、腾势跻身香港车市销量前十,这五大内地品牌合计市占率约35%。
Jessica表示,身边一些香港的原住民对中国内地品牌的汽车也越来越认可。在龚林耀看来,这背后既体现了香港消费群体的成熟理性,也反映了内地品牌整体产品力提升。他告诉第一财经,由于在香港首发C10及T03两款车还在运输署办理手续,产品的交付还需要等到一两个月后,但目前已经有60个订单在手。一个新势力品牌能在陌生市场迅速得到认可,这大大超出了他们原来的预期。
市场扩容的挑战与应对
香港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充电桩分布不均与补贴退坡压力。
补能方面,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及居民区安装难问题突出。不过这一情况正在改善,香港政府计划2027年前安装20万个充电停车位,2030年前累计安装3000个高速充电器;车企也在加快布局,例如极氪于6月宣布,其香港充电地图已接入170多座充电站、2300多个终端,覆盖全港核心商圈。
税优政策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动车首次登记税宽减安排期限延长两年及相关新安排》政策显示,自2024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一般电动私家车的首次登记税宽减额的上限将由97500港元调整至58500港元。在“一换一”计划下安排拆毁及取消其拥有符合条件的旧私家车(配备内燃引擎的私家车或电动私家车)登记后,首次登记一辆新电动私家车的车主,其可获的首次登记税宽减额的上限将由28.75万港元调整至17.25万港元。但税前车价超过50万港元的电动私家车将不再享有首次登记税宽减。
从销量看,补贴退坡已产生影响。香港运输署数据显示,2024年4月补贴调整后,新能源车销售明显回落——当年1~4月每月销量均超4000辆(4月达6435辆),5~12月则在3000辆左右波动。2025年1~5月,私家车新登记量17469辆,同比下降27.32%;其中新能源汽车12192辆,同比下降34.23%。不过5月份数据显示,私家车总数回到4000辆以上,电动车也回到3000辆以上。随着政策2026年到期,新能源车销售是否将进一步承压需要观察。
从香港连接世界:不止于“卖车”
“很多投资人都会乐意来香港开会,还有试驾新产品。”龚林耀说,香港有了驻点后,投资人对于公司的发展有更加直接的了解,也让公司与资本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
正如他所说,虽然香港的市场容量只有5万辆,但对内地车企而言,香港作为全球顶级金融中心和自由港的优势,使其成为内地车企“出海”的重要枢纽,也是对外展示产品的绝佳窗口。
近年来,香港的全球竞争力提升有目共睹。
格勒博意利(GYBrand)全球品牌研究院《国际金融中心指数(IFCI)报告》显示,2025年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100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全球竞争力排名升至第三,为2019年后首次重返三甲;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25年世界投资报告》则指出,2024年香港外来直接投资(FDI)流入达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排名全球第三。
对于车企来说,布局香港的意义早已超越“卖车”本身。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表示,作为港股上市企业,零跑香港首店是重要的窗口,能帮助香港投资者和国际市场更好地了解品牌。奇瑞总裁助理陈春青希望借助香港金融平台高效利用资金,链接全球资本并打造立体物流网络。
香港在科创资源及人才方面的优势,也是吸引内地车企在此布局的重要因素。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期待香港加速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落地,将最新AI科技引入香港。理想汽车今年4月宣布投资20亿港元在香港设立芯片研发中心,计划三年内向200人团队规模扩张。宁德时代2024年在香港设立全球第六个研发中心,计划联合本地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新能源价值链建设。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此前在2025香港车博会晚宴上表示,依托“一国两制”优势,香港有望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落脚点、桥头堡、充电站、推进器”。他提到,汽车工业上下游企业数千家,需持续资金支持科研创新,而香港的全链条筹融资市场能链接全球资金;同时,香港正推动创科成为经济新引擎,将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动,打造涵盖研发、商业化到先进制造的国际创科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这场“双向奔赴”中,内地车企也需要适应国际化需求。Jessica作为比亚迪车主,期待车企在车标、内饰设计中的审美和细节能进一步提升;另一位有换车意向的香港居民则表示,希望汽车品牌在技术进步之外,还有更多文化属性。
零跑汽车的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徐军向第一财经表示,作为一个高渗透率的新能源市场,香港也是右舵产品非常重要的枢纽市场,同时还是一个高度发达联通国际资本的重要市场。研发右舵产品,意味着每个车型要增加高昂的研发投入。登陆香港市场,意味着走向全球的决心。香港市场对于安全、配置等方面的高要求,以及它的多元文化属性,使得内地车企能够更好地学习如何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践行ESG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车企寻求品牌向上、成长为一家跨国车企过程中,香港正是那个不可替代的战略支点。
2025年的竞赛已经进入了下半场,香港车市也从“外资品牌垄断”进入“中外品牌角力”的新阶段,中国内地车企不再是“配角”,而是推动市场变革的核心力量。这是产品力的胜利,也是“渠道下沉+本土化适配”策略的见效。这个年销量不足5万辆的市场,正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 上一篇:特朗普称支持逮捕加州州长
- 下一篇:男子打车面试被女司机送进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