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建党不到一个月, 支持率一路暴跌54%, 特朗普说的话应验了

  • 2025-07-22 14:54:54
  • 383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7月初,科技巨头马斯克在社交平台高调宣布成立“美国党”,誓言让80%的中间选民“重新掌握美国命运”。消息一出,支持率瞬间飙升至65%,成为全美热议焦点。

然而还不到一个月,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第三党支持率就遭遇断崖式下跌,暴跌54个百分点至11%的惨淡境地。

曾经嘲讽“第三党从未成功”的特朗普一语成谶,这场被媒体称作“好莱坞式政治大戏”的冒险,为何如此迅速走向溃败?

一个坐拥社交媒体帝国的全球首富,为何在政坛折戟沉沙?美国政治体制的铜墙铁壁,到底如何碾碎了这个亿万富翁的政党梦?这场政治豪赌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实意图?

从万众瞩目到惨淡收场

当马斯克在7月5日按下发送键,宣布“美国党”正式成立时,社交平台瞬间沸腾。他在自家平台发起投票,吸引124万人参与,支持率一度冲上惊人的81%。这位科技狂人似乎即将颠覆美国百年政治格局。

然而民意的热情来得快去得更快。最新Quantus Insights民调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支持“美国党”,而在中立选民中,这一数字更加惨淡。

65%到11%的断崖式下跌,仅用了不到四周时间。

曾经被视为潜在票仓的共和党“特朗普铁粉”,在马斯克宣布“自立门户”后迅速转向。

民主党选民对他的不信任更是根深蒂固——自年初以来,对马斯克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已跌破10%。他寄予厚望的“80%中间派”,最终选择了集体沉默。

更致命的是“美国党”本身的草率。这个被特朗普讥讽为“荒谬”的新政党,至今未提交任何政党注册文件。

其组织架构、政策纲领、候选人名单全都停留在“想想而已”的阶段。选民看到的,是一个连基本手续都没完成的空壳政党。

为什么美国容不下第三党?

特朗普那句轻描淡写的“第三党从未成功”,背后是美国政治体制为挑战者筑起的铜墙铁壁。

选举专家内森·冈萨雷斯点破残酷现实:在美国建立新政党,“难过人类上火星”。每个州都有独立的选票准入规则,新政党需要逐个攻克50州加1个特区的法律关卡。

在得州,独立参选需收集11.3万个有效签名,且必须来自当年未参与初选的注册选民。

美国政治中根深蒂固的“赢者通吃”制度,更是第三党的噩梦。乔治城大学教授汉斯·诺埃尔指出,这种制度天然有利于两党政治,第三方候选人即使获得相当比例普选票,也可能连一个选举人票都拿不到。

历史是最好的预言家。1992年,亿万富翁佩罗以独立候选人身份拿下19%的普选票,却未能赢得任何一州;

2000年,绿党候选人纳德仅获2.74%选票,却成功分流民主党票仓,间接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第三党往往只能扮演搅局者,而非真正的竞争者。

更现实的是,一旦第三方势力崛起,民主、共和两党极有可能联手封堵这个闯入者。

美国政治的深水区,宣传可以靠算法,但组织必须靠实打实的基层动员——而这正是马斯克最缺乏的。

马斯克的底牌与代价

马斯克建党的导火索,是白宫内斗的惨败。今年5月,因与特朗普在“大而美”法案上的激烈冲突,时任政府效率部长的马斯克愤然离职。

该法案禁止强制购买电动汽车的条款,直接戳中了特斯拉的命门。

从4月到7月,这位科技大佬的政治立场上演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转变:先是在白宫高喊“特朗普说什么都对”,随后怒斥“大而美”法案是“债务奴役法案”,最终宣布另立门户。反复无常的态度,让他的政治信誉彻底破产。

华尔街最先拉响警报。特斯拉股价在“美国党”成立次日暴跌7%,市值蒸发680亿美元。

就连最坚定的多头分析师丹·艾夫斯也紧急呼吁特斯拉董事会“约束CEO的政治活动”,却被马斯克一句“闭嘴”粗暴回绝。

得州洪灾中的一幕更耐人寻味。当联邦机构因程序拖延救援时,马斯克的星链系统及时为灾区提供通讯支持。

科技新闻撰稿人马利克点破玄机:“得州是SpaceX和特斯拉关键业务所在地,此次行动既是情感关切,更是战略考量”。

这位科技巨头与美国政府,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共生关系。

诸多迹象表明,“美国党”可能只是马斯克精心设计的政治筹码。他至今未启动正式注册程序,仅发起“大会时间征集”。

乔治城大学政治学教授伯纳德·塔马斯道破天机:“成立新党可不像经营企业,它更像一场社会运动”。

政治溃败背后的体制困境

马斯克的政治冒险虽然惨败,却像一面镜子,照出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裂痕。

得州洪灾中的星链救援,反衬出联邦机构的官僚低效。国土安全部长诺姆的新规导致救援合同审批延迟,灾后三天才派出搜救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直言:“美国的灾难治理,已陷入危机、甩锅、遗忘、再危机的死循环”。

尽管“美国党”支持率暴跌,但近半美国人仍认为“两党制已经过时”。

马萨诸塞州政治分析师玛丽·安·马什指出:“人们对政治感到失望,对两党政治更是失望”。今年6月爆发的全国性“反对国王”抗议,正是这种情绪的集中爆发。

在国会两党席位咬得死紧的当下,即使“美国党”只拿下几个关键选区,也可能在法案投票中扮演“关键少数”,重演2000年纳德改写大选结果的历史。

特斯拉投资者要求“回归主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华尔街分析师警告“政治活动只会带来负面影响”。连最坚定的人都开始质疑:当马斯克在政治泥潭中越陷越深时,谁来看护特斯拉的未来?

政治学者伯纳德·塔马斯曾这样形容美国的第三党命运:“它们像蜜蜂一样,蜇完人就死了。即使最成功的第三党通常也只能维持约十年。

一旦变得强大,主流政党就会窃取它们的语言、意识形态”。特朗普在马斯克宣布建党时那句轻飘飘的“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如今看来更像胜利者的从容。

当马斯克的社交媒体算法撞上美国政治的现实高墙,这场耗资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政治实验,最终证明的不过是:在美国,改变科技比改变政治容易得多。

《分裂的盟友:“大而美”法案背后,特朗普和马斯克的博弈》——澎湃新闻2025-07-16 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