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轴
- 2025-07-17 12:35:51
- 921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全固态电池凭借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成为了行业瞩目的焦点,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众多企业纷纷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布局量产计划,试图抢占这一技术制高点。从目前已公布的信息来看,全球范围内众多车企、电池制造商以及材料供应商对于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大多集中在2026 年至 2030 年这一时间段内。
2026-2030年为产业化爆发期
四大技术路线
硫化物路线(产业化最快)
代表企业:丰田(专利超1000件)、日产、出光兴产、宁德时代、孚能科技
进展:
丰田:2025试产→2026量产→2027商业化
宁德时代:硫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2027年500Wh/kg电池量产
材料突破:硫化锂成本半年降33%(300→200万元/吨),瑞固新材建成首条量产线
氧化物路线(安全性突出)
代表企业:QuantumScape(大众投资)、清陶能源、Ilika
进展:
QuantumScape:实验室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95%+
清陶能源:2024年底交付500Wh/kg全固态电池,2027年批量交付
Ilika:通过薄层化提升电导率,目标550Wh/kg(2025)
卤化物路线(性能黑马)
代表企业:松下、三祥新材
突破:
松下LiNbOCl4电解质:室温电导率媲美液态电解液
适配场景:高电压体系、高端动力电池
聚合物路线(应用最早)
代表企业:博洛雷(2011年商用)、纯锂新能源
现状:
能量密度偏低(博洛雷仅100Wh/kg)
新方向:有机无机融合电解质(如纯锂新能源解决耐高压短板)
材料技术关键突破
电解质
硫化物:空气稳定性改良(锂锡硫改性/水溶液法)
卤化物:东方锆业/三祥新材推进氯化物电解质量产
聚合物:超临界包覆技术优化电极接触(纯锂新能源)
正负极
正极:
容百科技:硫化物适配8系/9系单晶正极(2024吨级出货)
盟固利:富锂锰正极+钴提升固态电池导电性
负极:
硅基:世界首条万吨级产线(内蒙古)2024Q3试产
金属锂:铝箔压薄至3nm抑制枝晶,eVTOL领域率先商用
企业量产进度表
中国电池企业
日韩电池企业
车企规划
宝马:2025年试产线→2027年"新世代"平台搭载(Solid Power电芯)
比亚迪:2027年示范装车→2030年大规模应用
广汽:2026年昊铂车型搭载400Wh/kg电池
产业化核心挑战
界面阻抗:电极-电解质固固接触导致内阻升高
成本:硫化物电解质仍为液态电池材料成本10倍+
寿命:金属锂负极循环膨胀问题(目前eVTOL场景限循环<1000次)
量产工艺:干法电极/无隔膜设计(如太蓝新能源)良率待提升
应用场景拓展
高端电动车:1000km续航车型(如广汽昊铂、宝马i7)
eVTOL飞行器:赣锋锂业500Wh/kg电池2024年交付验证
储能:南都电源783Ah固态电池(循环10,000次+)
特种设备:建筑机器人(合源锂创)、防爆设备(比克电池)
结论展望
2026-2027年:硫化物路线率先实现车规级量产(能量密度400-500Wh/kg),中国电池厂与日韩巨头同步竞速。
2030年拐点:全固态电池成本降至$100/kWh以下,全球产能超200GWh,渗透率突破15%。
胜负手:卤化物电解质若解决量产瓶颈(如松下技术),或重塑技术格局。
从全球企业的布局来看,2025 - 2027年是技术验证和小范围试产的集中期,众多企业在此期间推出样品、进行路测或小规模生产;2027 - 2030年则迎来规模量产期,越来越多的企业计划在这一阶段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或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全固态电池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但同时,技术瓶颈的完全突破、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产业链的完善仍需时间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
- 上一篇:女子称丈夫因离婚纠纷毒死亲生儿女
- 下一篇:男子吃见手青中毒一直帮凤凰捋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