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金属格局下的厦门钨业深度分析: 从资源龙头到产业先锋

  • 2025-07-22 06:34:53
  • 805

战略金属的话语权争夺成为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核心战场。我国近期部署多部门联合打击钨、锑、稀土等战略矿产走私,不仅被视为“卡脖子”的重要手段,更推动相关产业迎来结构性机遇。其中,国内钨产业链的绝对龙头——厦门钨业,凭借其在资源储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上的多重优势,正成为这场战略博弈中的关键力量。

一、战略金属的全球博弈与政策东风

长期以来,美在军工、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对我国设置壁垒,甚至延伸至AI时代的显卡等民用产品。作为反制,我国将战略矿产保护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钨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和广泛应用,成为核心关注对象。钨的熔点高达3410℃,是航空航天发动机、军工精密部件、汽车高端模具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材料。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钨矿储量占全球81%,其中厦门钨业的地位尤为突出——其探明钨资源储量超100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60%以上,直接和间接控制的钨矿山金属储量达195-200万吨,占全国30%左右,形成“独占六成储量”的绝对优势。

打击走私的政策不仅强化了我国对全球钨供给的调控能力,更直接支撑了钨价稳定回升。在此背景下,厦门钨业作为产业链核心企业,成为政策红利的首要受益者。

二、全产业链布局:从资源掌控到终端突破

厦门钨业的行业龙头地位,源于其“更大更强”的全产业链竞争力。在产业链上游,公司开采技术领先,2024年“高性能矿用瓷球研制及其低碳磨矿技术”获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高效利用钨资源奠定基础;中游冶炼环节,其仲钨酸铵(APT)和粉末冶炼规模与品质居世界前列;下游深加工领域,硬质合金产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口量占全国30%以上,客户涵盖长城汽车、迈瑞医疗、三一集团等各行业头部企业。

在细分市场,厦门钨业的优势更为显著。光伏用钨丝金刚线市占率超25%,位列全球第一。相较于传统碳钢线,钨丝金刚线的破断拉力系数更高,可实现硅片更薄切割,既降低硅材料成本,又加速N型电池对P型电池的替代,契合光伏产业降本增效趋势。目前,公司钨丝母线年产能达1亿公里,且规划新增1亿公里产能,而同行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形成技术与产能的双重壁垒。预计到2028年,全球钨丝金刚线渗透率将达98%,需求达6.8亿公里,2025-2028年复合增速高达41%,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三、技术高地与多元布局:从当下优势到未来潜力

除了传统领域,厦门钨业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国内首家具备核聚变装置用ITER偏滤器钨探针组件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其产品已供应国内外多家聚变研究机构,在核聚变这一“未来能源”领域抢占先机。钨因耐高温、抗腐蚀特性,是核聚变装置的核心材料,随着全球核聚变研究加速,公司有望成为该领域的关键供应商。

在钼金属领域,依托钨钼伴生的资源优势,厦门钨业建成全球前列的绿色冶炼产业链,钼酸铵、钼粉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列,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难熔金属领域的龙头地位。

多元化布局方面,公司控股子公司厦钨新能在锂电材料领域表现亮眼:消费电池用钴酸锂市场份额常年第一,动力电池中镍三元材料稳居市场第二,同时开发了适配固态电池的新型正极材料及硫化锂电解质,深度绑定新能源产业升级趋势,形成“钨主业+锂电新材料”的双轮驱动格局。

四、业绩与展望:政策红利下的增长机遇

2024年,厦门钨业实现归母净利润17.28亿元,同比增长7.88%,净利率、毛利率分别同比提升1.30、1.51个百分点,至7.69%和18.03%。其中,钨钼板块毛利率达26.37%,显著高于中钨高新(16.87%)、章源钨业(16.07%)等同行,体现出强大的成本控制与产品溢价能力。

随着国家打击战略矿产走私的深入,钨供给将持续优化,价格支撑力度增强。厦门钨业凭借资源储备、技术壁垒与产业链协同优势,有望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短期看,光伏钨丝金刚线的渗透率提升将带动业绩增长;中长期而言,核聚变材料、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布局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厦门钨业不仅是国内战略金属安全的守护者,更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延伸,向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供应商迈进,其发展轨迹也折射出中国从“资源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型之路。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