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AI六小龙的员工在看机会”, 脉脉一则数据背后的火爆真相

  • 2025-07-30 21:57:39
  • 240

当无数热钱和机会涌入后,AI行业的人才流动和抢人大战被搬到了台面上,而作为个体的求职者,如何把握机会是很多职场人关心的话题。

文|游勇

编|周路平

麦肯锡两年前发布过一个报告,大概意思是,预计到2030年,中国对熟练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但人才供应量仅能达到200万,也就是说AI人才的缺口可能会高达400万人。

两年后,随着AI持续火热,AI行业缺人的情况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一方面,从业者的身价在水涨船高,天价薪酬挖顶级AI研究员的消息在海内外频频发生;另一方面,AI企业的人才流动比其他行业更加频繁。

当AI的时代大潮汹涌而来时,作为个体的求职者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

01

AI人才市场,烈火烹油

最近,脉脉公布的一组数据,掀开了当下AI行业激烈竞争和AI人才加速流动的冰山一角。

从2025年2月开始,脉脉平台上每月新增1万名AI从业者将求职状态改为“看机会”。这种现象在AI六小龙中更为突出,处在“看机会”状态的员工,平均比例为41.07%,最高的一家比例甚至超过了50%。作为对比,互联网行业“看机会”的平均比例约14.65%,远低于AI六小龙。

脉脉做了个统计,超过1000家公司在上面招聘AI人才。除了华为、百度、小红书、蚂蚁等互联网科技大厂,也有智谱、Minimax、DeepSeek这些头部AI公司。

这些公司的很多高管和HR甚至将自己的脉脉签名变成了广告位,而且保持着分钟级在线回复的活跃度,生怕去个洗手间的功夫,求职者就跑到对手的碗里去了。

更夸张的是,很多用户发现,只要他们在脉脉更新了与AI相关的履历,发现很快就有不少HR、猎头或者业务直接访问和打招呼,似乎谁都不愿在这个供小于求的市场里,错失挖掘人才的机会。

但不少人好奇,大模型的热潮从ChatGPT诞生后已持续多年,为何今年的AI人才流动异常活跃?

在业内看来,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凭借其出色的推理效果和成本控制能力,加速了大模型的落地,同时也间接推动着基础模型的军备竞赛走向收敛,基础模型已经成为少数几家厂商的竞争焦点。而部分AI人才开始从基座模型公司流出,流向科技大厂、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和金融等企业。

张亚勤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全球总共可能需要不超过10个通用的基础大模型,其中一半在中国,一半在美国。

而无论是金融、制造业,还是在教育、医疗等行业,都迫切需要招揽懂AI的人来实现AI在业务的应用和落地。

典型的如智能驾驶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加剧,智驾成为各车企最核心的竞争模块,AI人才大量涌入智驾领域。比如小鹏汽车的2026届校招中,与AI相关的岗位超过400个,这也小鹏近年来最大规模的AI人才校招。 阿里今年春招开放了超过3000个岗位,近半与AI相关。挖掘顶级AI人才,已成各大企业的重要KPI。

字节、京东、百度都启动了顶尖技术人才的专项计划,甚至给在校博士生开出了丰厚的薪酬。另外,实习生月入100K,毕业生年薪百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AI人才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烈火烹油场面。

02

AI人才,需要圈子与人脉

如果翻看这些顶级AI人才的履历会发现,他们有明显的圈子属性和集群效应,比如毕业于清北等重点院校,来自某个顶级的实验室或者研究院,师从某位算法大佬,来自少数几家大厂或者AI企业。这些人才在圈子里交流,同时也在圈子里流动。

这种现象背后有行业的合理性。一方面,相比于其他成熟行业,大模型仍处于技术剧烈变革和演进的时期。从业者需要不断与同行交流、碰撞,第一时间掌握技术创新、行业动态。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中高端AI从业者,无论是交流,还是跳槽,同在一个圈子有相同的话语体系和足够的信任基础。毕竟效率不是关键,信任才是核心。

信任也是脉脉这类职场社交平台聚拢AI人才的关键。在脉脉,有12万AI人才在活跃在各个行业圈、同事圈和校友圈,每个从业者都能通过分享技术、行业趋势和职场经验,发现更多机会。而HR、猎头、合作方,则能够便捷的通过用户主页和社区与AI人才触达、连接。

这些圈子常年保持活跃,不仅有职场老炮的一针见血,也有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还有行业和公司的辛辣爆料,甚至……还有人在这里讨薪。

不久前,具身智能明星企业宇树科技因为迟发项目奖金,被员工发帖到了脉脉上,很快就引起了宇树科技高层的重视,拖欠的年终奖很快就按时发放到了员工账户。

随着AI赋能千行百业,AI人才正加速流向智能驾驶、机器人、电商、金融等领域。具备AI技能的专业人才获得了更广阔的跨圈发展空间,而脉脉这样的职场平台则为人才打破圈层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03

机会总是犒赏有准备的人

AI作为无数热钱和人才涌入的黄金赛道,作为个体如何把握机会是很多职场人关心的话题。

比如有些求职者在脉脉上更新了之前与AI相关的履历,而这些展示在个人主页的标签往往成了求职的加分项和敲门砖,大大增加了被AI行业HR/猎头光顾的机会,访问量飙升。毕竟在现阶段AI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更愿意适当降低招聘门槛,考察和招募具有AI背景的人才。

其次,融入AI圈子,了解行业的真实动向。脉脉上有大量与AI行业和公司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是来自前人的真实分享。聪明的人已经在充分利用社区的信息和资源,这不仅让你在求职过程中少踩坑,也能更了解行业动向和企业的需求。

比如脉脉上有一种很流行的帖子叫“求比较offer”,目的是让经验丰富的前辈或者知情的员工提供决策建议,他们往往是最接近行业和公司真实状况的人。

一位叫“居然买房的弟弟”的脉脉用户最近一口气拿到了三个AI岗位的Offer,一个来自阿里,一个来自腾讯,一个来自阶跃星辰,他对比了这些Offer的优劣,但举棋不定。最终有超过400位热心网友帮他做了选择,而这些人里很多是上述企业的在职或者前员工。

同时,也有很多新人晒出自己的简历,求打捞,或者让圈内大佬给自己提一些建议。毕竟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而言,阅人无数,往往不如仙人指路。

再者,即便是非AI技术出身的求职者,依然有很多在AI公司高涨的需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背景的工作机会。

一方面,AI人才的需求并不仅仅存在于大厂和大模型厂商,比如在脉脉也看到了诸如建信金科、中国电信等企业。

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大量与AI相关甚至不直接相关的岗位。比如智谱在脉脉主页上发布了142个岗位,除了算法工程师,也提供了大量诸如商务拓展、3C产品电商运营、渠道运营等岗位。商汤科技发布了148个岗位,其中也有HRBP的岗位。甚至是风头正盛的DeepSeek也是如此,尽管招聘需求集中在AI人才,但在过去半年也曾在脉脉上发布过财务总监的招聘信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场AI人才的红利,不仅属于头部的AI大佬,普通的求职者也有很多上车的机会。